在精神病院,临床治疗的终点远不止于症状的消失。对于长期住院的患者而言,如何修复疾病与药物带来的功能损伤,如何重建与社会的连接,是横亘在康复之路上的更深层挑战。近日,我院康复科通过引入绘画治疗,为一位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李先生带来了显著改变,这一创新疗法为我们展现了艺术在康复领域的独特力量。
李先生是我院一位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。与许多类似情况的患者一样,在病情稳定后,他依然面临着双重困境:一方面,长期服药及疾病本身的阴性症状(如意志减退、情感淡漠)导致其部分躯体功能受损,表现为动作迟缓、精细操作能力下降。另一方面,长期的住院环境和疾病影响使其社会功能严重退化。他不愿与人交流,社交技能萎缩,仿佛活在一个自我的世界里,与外界隔绝。这两种困境相互交织,形成了一种“身体懒动、心灵闭锁”的恶性循环,极大地阻碍了其康复进程和回归社会的可能性。
为了打破这一僵局,我院康复科治疗师在经过全面评估后,为李先生量身定制了参与绘画治疗的计划。这并非简单的美术课,而是一种具有明确治疗目标的专业康复手段。
1.从手到脑:改善肢体功能,绘画行为本身就是一个极佳的手部功能训练。执笔、调色、涂鸦、勾勒线条,这些动作需要手、眼、脑的协调配合。治疗师从简单的涂色开始,逐步引导李先生进行更复杂的构图。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手腕关节灵活性、手部精细动作控制力和手眼协调能力得到了持续地锻炼与改善。
2.从思考到表达:激发内心世界,绘画是一个主动思考与创造的过程。“选择什么颜色?”“画什么内容?”“如何布局?”这些问题促使李先生必须主动调动认知功能,进行决策和规划。这有效对抗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思维贫乏和被动性,让大脑“动”起来。
3.从自我到社会:重建社交桥梁,绘画作为一种非语言的沟通方式,为李先生提供了一个安全的情感宣泄口。他笔下的色彩与图形,成了治疗师理解其内心世界的窗口。更重要的是,在小组绘画活动中,他开始观察其他患者的作品,并在治疗师的鼓励下,尝试用语言描述自己的画作。从最初的沉默不语,到能简单说出“我画的是彩虹”,再到后来能与小组成员进行简单的交流,绘画成了他重建社交信心、练习社交能力的最佳媒介。作品分享会更是让他在他人的倾听与认可中,获得了久违的成就感和价值感。
经过一段时间的绘画治疗,李先生的转变是令人欣喜的。他的双手变得比以前灵巧,更愿意参与其他康复活动;他的面部表情丰富了,开始出现笑容;他不再总是独处一角,偶尔会主动与他人进行简单的交谈。对他而言,画笔不仅是工具,更是一把钥匙,开启了他封闭的内心世界,重新连接了他与外部社会的通道。
李先生的故事只是我院康复科探索多元化康复模式的一个成功缩影。他的进步深刻说明,精神康复是一项系统工程,需要我们在控制症状之外,更多地去关注患者的躯体功能、心理需求和社会属性。
未来,我院将继续深化包括绘画治疗、音乐治疗、职业功能训练等在内的全方位康复体系,致力于帮助每一位患者最大程度地恢复身心功能,重拾生活的尊严与信心,最终实现有质量、有希望的社会性回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