移动端

首页 > 科研教学>科普知识

古文中的心理健康知识---穿越千年的心理韧性培育指南

发布时间:2025-09-12    发布作者:

“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增益其所不能。”

——《孟子·告子下》

当您读到这段穿越两千年的文字,是否也曾心生共鸣?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,总会有那么些时刻:或许是工作受挫后的辗转难眠,或许是学业压力下的身心俱疲,又或是生活突如其来的重击,“人生不如意,十之八九”,为什么有些人能在逆境中愈战愈勇,而有些人却轻易被困难击倒?这背后的关键,就在于一种叫作“心理韧性”的能力。今天,就让我们借助孟子的智慧,一起探索如何培养这种让我们内心强大的重要品质。

一、什么是心理韧性?——古代智慧与现代心理学的对话

心理韧性又称 “心理弹性”“抗逆力”,是心理学领域核心概念之一,指个体在面对重大压力、创伤、逆境或挫折时,能够保持心理功能稳定、快速恢复适应,并从中获得成长的能力。也就是孟子所说的“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”,通过触动心灵、锤炼坚忍,最终增长我们过去所不具备的能力。

二、如何培育心理韧性? 

孟子的方法其实是一套完整的“心理韧性训练方案”,我们可以将其转化为现代人可操作的实践:

1. 认知锤炼:“苦其心志”的现代实践

认知是影响情绪和行为的核心,调整对困境的看法,能从根源上增强韧性。日常生活中要重视“成长型思维”的培养,成功取决于自己的实践和努力,将挑战视为 “成长的机会” 而非 “无法逾越的障碍”。例如,面对失败时,告诉自己 “我这次没做好,但可以从中学习方法,下次一定能改进”,而不是 “我天生就做不好这件事”;还要善于“转换视角”,从不同角度看待目前的困难和挫折,比如“朋友遇到这样的困难我会怎么去帮助他?”“1年后这件事对我影响还是这么大吗”,用理性视角替代当下的情绪冲击。

2. 身体准备:“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”的科学解读

身体是心理韧性的物质基础。现代研究证实,规律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体质,还能提高大脑应对压力的能力。鼓励孩子学会一项体育运动,定期和家人一起进行有氧运动(如快走、跑步、游泳),运动后酣畅淋漓的感受更能够让您放松,有效应对压力,增强心理韧性; 保持规律作息和健康饮食。

3. 建立支持系统:孟子的“法家拂士”现代版。

孟子在另一段提到“入则无法家拂士,出则无敌国外患者,国恒亡”。这里的“法家拂士”指的是能提供忠告和支持的贤士,相当于现代的心理支持系统,建立自己的支持网络有利于保持良好的心理韧性:如情感支持:家人、闺蜜、挚友(适合吐槽情绪、获得安慰);能力支持:职场前辈、行业朋友(适合请教工作方法、解决具体问题);专业支持:心理咨询师、医生(适合应对严重焦虑、抑郁等情绪问题)。

培育心理韧性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,而是一个持续的旅程。

记住,孟子说的“天将降大任”中的“大任”,未必是惊天动地的伟业,而是成为更好、更强大的自己这个每个人都能实现的使命。每一次“苦其心志”的经历,都是在为你的心理韧性添砖加瓦。  

最强的铠甲不是在顺境中织就,而是在每一次“动心忍性”的锤炼中锻造而成。 当你再次面对生活的挑战时,或许可以想起孟子的智慧,告诉自己:这又是一次“曾益其所不能”的成长机会。

地址:铜陵市淮河大道南段1758号
门诊咨询:0562-2190474
专家热线:18956288098/18956288097
心理热线:0562-2167912
  • 移动端

  • 铜都心理健康公众号

  • 铜陵市第三人民医院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