移动端

首页 > 科研教学>科普知识

用科学与温情守护尊严与生活---老年痴呆的治疗

发布时间:2025-09-21    发布作者:

“他好像不认识我了”“家里的东西又被他藏起来了”“昨天他又发脾气摔了杯子”……这些无奈的倾诉,是千万痴呆患者家庭的日常。痴呆不仅是“记性差”,更是一种会逐步剥夺患者认知、行为和情感能力的疾病。随着病情进展,患者会经历从“忘事”到“失能”的痛苦历程:早期可能只是记不住熟人名字,中期会出现语言混乱、出门迷路,晚期则完全丧失穿衣、进食、如厕等基本生活能力,甚至出现幻觉、妄想、暴力攻击等行为。世界卫生组织(WHO)指出,痴呆患者的尊严受损问题尤为突出,约62%的患者因认知障碍被过度保护或忽视,38%曾遭遇不当约束或言语否定。对家庭而言,照护压力更是“隐形的大山”。《中国老年痴呆患者家庭照护现状报告》显示,75%的照护者出现焦虑、抑郁情绪,40%因长期照护放弃工作,家庭年均照护支出占总收入的35%以上。这些数据背后,是无数家庭的疲惫与无助——而及时、科学的治疗,能显著延缓病情进展,减轻患者痛苦与家庭负担。

一、规范治疗:药物与非药物“双管齐下”

痴呆治疗需遵循“综合干预”原则,既要通过药物缓解症状,也要依靠非药物手段维持功能。

1. 药物治疗:缓解症状,延缓进展

目前临床常用药物主要针对认知症状和行为心理症状:

认知症状改善药物:如多奈哌齐、卡巴拉汀等胆碱酯酶抑制剂,适用于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,可通过提高大脑内乙酰胆碱水平改善记忆和思维能力;美金刚则用于中重度患者,能调节谷氨酸受体,减少神经细胞损伤。

行为心理症状管理药物:若患者出现严重暴躁、焦虑、抑郁,医生可能短期使用抗精神病或抗抑郁药物,但需严格控制剂量,避免副作用。

重要提醒:所有药物均需在神经内科或老年科医生指导下使用,切勿自行购买、停药或换药,以免加重病情或引发不良反应。

2. 非药物治疗:激活功能,提升质量

非药物治疗是痴呆干预的核心组成部分,能有效改善患者情绪和生活能力,具体包括四大类:

感官刺激疗法:通过音乐、光线、触觉等刺激激活大脑功能。例如播放患者熟悉的老歌能唤起记忆、缓解焦虑;用不同质地的布料(如丝绸、棉布)触摸手部,可增强触觉感知。

身体锻炼疗法:根据患者能力选择合适运动,如轻度患者可散步、打太极,重度患者可在照护者协助下做关节活动训练。研究表明,每周3次、每次20分钟的温和运动,能改善患者平衡能力,减少跌倒风险。

认知激活训练:通过简单有趣的活动保持认知功能,如拼图、搭积木、认读卡片、回忆往事(怀旧疗法)等。训练需遵循“难度适中、循序渐进”原则,避免因任务过难引发挫败感。

环境疗法:改造家庭环境以适应患者需求,如在房门贴醒目标识(如“卧室”“卫生间”)、将常用物品放在显眼处、移除地面杂物防止绊倒,通过熟悉、安全的环境减少患者混乱感。

二、科学照护:家属与患者的“双向守护”

照护痴呆患者不仅需要耐心,更需要科学方法,同时也要关注患者和照护者的双重需求。

1. 家属照护:用理解代替纠正,用安全保障生活

沟通技巧:一次只说一件事,用短句和简单词汇(如“我们现在吃饭”而非“到了晚餐时间,快来餐桌吃饭”);保持眼神交流,语速放缓,给予患者充足时间回应,避免催促或打断。

尊严维护:不否定患者的错误记忆(如患者说“我要回家”,可回应“我们一起看看家里的照片好不好”而非“这里就是你家”);让患者参与简单家务(如摆碗筷),保留其自我价值感。

安全管理:将药品、刀具、清洁剂等危险品上锁存放;在患者衣物口袋放身份卡,以防走失;浴室安装扶手、铺防滑垫,预防跌倒。

2. 患者自我关怀:力所能及,保持参与

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,尤其是轻度症状时鼓励患者保持自我照顾能力:轻度患者可坚持自己穿衣、洗漱、整理个人物品;中重度患者可在照护者协助下做简单活动(如折叠毛巾、择菜)。同时,引导患者表达情绪,如通过画画、写字(即使字迹潦草)释放感受,避免负面情绪积压。

2025年“早防早治,守护认知”的主题,提醒我们痴呆防治是一场需要耐心与科学的持久战。面对疾病,我们既不必恐慌,也不能忽视——通过规范治疗延缓病情,用科学照护守护尊严,用相互理解温暖彼此,就能让痴呆患者及其家庭在困境中找到前行的力量。毕竟,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温柔以待,每一份记忆都值得被用心守护。

地址:铜陵市淮河大道南段1758号
门诊咨询:0562-2190474
专家热线:18956288098/18956288097
心理热线:0562-2167912
  • 移动端

  • 铜都心理健康公众号

  • 铜陵市第三人民医院公众号